小麦粘虫(小麦粘虫危害症状)

可可可可 -60秒前 60 阅读

本文目录一览:

小麦的黏虫有哪些形态特征?

(1)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~20毫米,翅展36~45毫米,头、胸部灰褐色,腹部暗褐色,前翅中央有淡黄色圆斑及小白点1个,前翅顶角有一黑色斜纹,后翅暗褐色,基部色渐淡,缘毛白色。雄虫体稍小,体色较深。

(1)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~9毫米,雌蜂较大,雄蜂较小,体黑色而微有蓝色,前胸背板、中胸背板前盾片、翅基片赤褐色,翅膜质、透明,头部有网状花纹,复眼大,雌蜂腹末有锯齿状产卵器。卵肾形、淡黄色,长8毫米。

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—17mm,翅展36—40mm。头部与胸部灰褐色,腹部暗褐色。

身体形态:黏虫幼虫身体呈长椭圆形,头部较小,体色多为白色或淡黄色,背部有一排黑色斑点。叶蜂幼虫则呈短而粗的柱状或塔形,体长约为1到8毫米,体色多为白色或淡黄色。

黏虫属迁飞性害虫,其越冬分界线在北纬33°~带,在33°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。在江西、浙江~带,以幼虫和蛹在稻桩、田埂杂草、绿肥田、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。在广东、福建南部终年繁殖,无越冬现象。

小麦粘虫(小麦粘虫危害症状)

黏虫成虫学名

1、粘虫,又称剃枝虫、行军虫,俗称五彩虫、麦蚕,是一种主要以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多食性、迁移性、间歇暴发性害虫。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余种植物,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。

2、黏虫俗称行军虫、五色虫等,在全国大部分省、自治区均有发生。主要为害麦类、玉米、谷子、水稻、高粱、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和甘蔗、芦苇等。大发生时也可为害豆类、白菜、甜菜、麻类和棉花等。

3、蛞蝓(学名:Limacidae)为腹足纲,柄眼目,蛞蝓科动物的统称,俗称黏虫、鼻涕虫、蜒蚰、土蜗、附蜗等。常生活于阴暗潮湿处,昼伏夜出、晴伏雨出。

小麦的黏虫有哪些危害?

1、为害症状:初孵幼虫有群集性,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,3龄后食量大增,5~6龄进入暴食阶段,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,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%左右。发生规律:(1)世代。

2、主要危害作物种类为玉米等禾谷类秋粮作物。发生严重时,常常在一夜之间把玉米棵吃光,造成缺苗断垄,甚至绝产。粘虫成虫昼伏夜出,幼虫多在早晚活动,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。

3、大发生时也可为害豆类、白菜、甜菜、麻类和棉花等。黏虫为食叶害虫,1~2龄幼虫仅食叶肉,3龄后蚕食叶片,5~6龄为暴食期,大发生时,幼虫成群结队迁移,常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,将穗茎咬断,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。

小麦黏虫的发生有哪些规律?

发生规律:(1)世代。一年发生世代数全国各地不~,东北、内蒙古一年发生2~3代,华北中南部3~4代,江苏淮河流域4~5代,长江流域5~6代,华南6~8代。

小麦吸浆虫的生长发育规律 小麦吸浆虫是世界性害虫,一年一代或多年一代。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、越夏。春季小麦返青后,当10公分地温达到10℃左右时幼虫结束休眠,移到土表层化蛹。

一般水浇地、前茬小麦多肥密植的田块以及管理粗放、杂草丛生、疏于防治的地块,由于食源充足,温湿度适宜,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,田间虫口密度就大,危害相对就重。

The End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